当我决定参加一次马拉松的时候,很多亲友都告诫我,只要跑完就行了,别去管什么成绩。出于礼貌,我没有反驳来自任何一位亲友的忠告。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
所谓马拉松比赛的目标,并不是你要赢什么人,或者是你要得第几名,而是你要在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范围内完赛。换句话说,就是在和自己比赛。
对于马拉松参赛者来说,确定一个合理的完赛目标,不是仅仅是为了荣誉,更多的是为了安全。在距离长达42.195的马拉松比赛中,一个参赛者如果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比赛的气氛会让很多人在前5公里跑出异乎寻常的速度,而本人并不觉得自己跑得有多快。当感到疲乏了以后,又因为各种原因(自尊,承诺,荣誉感,来自赛道两旁的鼓励等)而不肯轻易降低速度。直到跑到崩溃的边缘,仍然会有人误以为这是马拉松比赛必须经历的一部分而继续硬绷着……
每一位懂得尊重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都应该很熟悉自己的参赛目标。在这个目标的背后,有详细的完赛计划,比如每公里完成的时间(配速),比如自己的补给计划,备用计划等等。参赛目标,是经过十几个星期的训练反复检验过的,应该即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又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参赛目标存在的意义是对马拉松比赛的尊重,是对自己安全和荣誉的承诺。
在我着手制定自己的第一个马拉松计划时,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参赛目标。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估算,当时我选择了著名的FIRST PLAN,所以就以FIRST PLAN介绍的计算方法确定了自己的目标。
FIRST的计算方法是通过5K,10K和半马的成绩来推算马拉松完赛成绩。我当时的10K最好成绩是50分17分,半马最好成绩是1小时55分,那么推算出来的马拉松成绩在3小时52分到4小时之间。我取了中间靠前一点的值:3小时55分作为我将来的目标完赛时间。3小时55分,平摊到41.195公里中去,就是每公里耗时5’33”。这个数字对于我来说就十分直观了。每公里耗时又称配速(pace)。5’33”的配速对于当时我来说,不是个太难的事,跑个十几公里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就是能以这个速度完成更长的距离以至于最终的42.195公里吗?这个问题就需要漫长的训练来回答了。
今天,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训练计划。我的答案似乎已经在嘴边,但是,没有完成比赛,所有的努力都只值一半,最后的一半要在后天完成。
[…] 如果你确定具备了以上的条件,就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现有的体质水平,确定一个完赛目标,然后以这个目标为基础,制定你的一整套计划。确定完赛目标并不容易,请参阅:如何确定我的马拉松目标 。在Apple Store和Android play store,你可以买到FIRST训练计划,你需要Search “Run less run faster”。 […]
[…] 当你有了一个预测的完赛时间以后,你的训练要围绕着这个完赛时间制定。你的训练周期有多长,你的训练强度是如何逐渐接近你的目标,你的训练计划是如何达到高峰,等等。这些大致概念都需要在你开始训练前就熟悉于心。在训练过程中,记录你的每个训练课的努力程度和效果。你可以每个月做一次评估,分析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达不到目标,可以及时调整。我有一篇博文介绍自己如何预测第一次马拉松的完赛目标——如何确定我的马拉松目标 。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完赛时间比目标时间仅仅快3秒,得益于16周完整的训练。通常是,当一位跑者为了清晰的完赛目标而训练,他/她的训练态度也会真正起来。 […]
很感动,很收益与你的文章,不仅是马拉松,也是对人生的一个启迪。万分感谢!
非常棒!支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