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有了一些比赛的经验吧,赛前的晚上虽然有些兴奋,但是睡眠质量出奇的好。一觉睡到闹钟响起——5:15 AM。
搭乘同城伙伴 Nick 的车,又省去很多操心。一路顺畅地到达 Nathan Philips Square。
赛前自然是热闹非凡,跑友们齐聚广场,难免一番合影,寒暄,恭维,戏谑,很快就混到了出发集结的时间。在走向出发区的路上,我把比赛计划在脑海里回放了一遍。
这次比赛,我的预定目标定在3小时45分完赛。考虑到实际路程可能比赛道标准路程长几百米,我的目标配速定在515,这样比较保险。十六周的训练周期,初始目标是3小时40分,经过意外受伤和生病耽误了5周训练,目标降低5分钟是理智的。
我把5K,10K,半马,32K这几个关键的时间点都记在心里。我的策略是even split(匀速),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方案。除了自己的配速方案外,我还可以跟 345 official pacer——赵洋,我的好朋友,我充分信任他,这又是一个优势。
到了起跑区,我发现自己所在的黄区(前面是最快的红区)视野已经好很多了,去年出发时根本看不到拱门。我当时心中暗想明年要站到红区去。
旁边有人对同伴嘀咕心跳好快,还没出发就120了。我用手表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心率还在75以下,心想自己终于不紧张了。于是我开始加大热身的频率和幅度,想把心率推高一点。这时,赵洋身边已经聚集起一圈人,开始打听他的 pace strategy,可以理解,好不容易熬到比赛日,都希望有一位好的 pacer 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帮助,而不是坏了他们的计划。我跟赵洋早已熟识,不需要再问长问短,心有灵犀就足够了。
比赛号响,elite 和红区选手很快就跑完了,黄区选手走到出发线前又等了2分钟多,再次号响,终于轮到我们了(5分钟的出发间隔)。跑过拱门虽然有些拥挤,但是速度已经挺快,这也和我以前的出发经历不同。我立刻进入了理想的巡航速度。前面几百米我都不看表,主要靠自己的感觉来估计速度,主要是为了避免分心。直到过了500米以后瞄了一眼——520,完美起步,就按照这个配速和感觉跑起来了。出发以后,赵洋被人围着跑,速度加不起来,我清楚这个情况,所以就按照自己的 配速跑。他迟早会追上来的。天气凉,出汗少,我打算放弃头一个水站,甚至第二个,所以我选则按照街道的中线跑。很多人都习惯跑在两边,所以我的视线特别好,在前4公里我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干扰,配速保持在520左右,第四公里,看见赵洋举着 345 pacer 的牌子,一路被跟随者们裹挟着跑了过来。我赶紧跟着跑起来,但马上意识到速度挺快的。我估计是因为之前被裹着跑得太慢,他现在需要突破一下,否则这一群人都完成不了目标。果然,第五公里的配速是505,到了第六公里马上就降到了515。然后赵洋开始一直在345 group里面排头跑,不再受干扰,真是经验丰富啊。这时进入了比较狭窄的几公里,我选择充分利用路面的宽度,在 pacer 的另一侧跟随跑,这样既可以看到 pacer 的身影,又避免了人群的干扰。跑过7公里以后上了 Lake Shore Blvd.(湖滨路),视线豁然开朗,路变宽了。相信所有的跑者到了这个时候也都有了一种轻松巡航的心态,一群人终于不再围着 pacer 跑了。我也有机会跑近赵洋和刘晓阳聊一会儿了。很多人不理解跑步的时候居然能够聊天,其实,在巡航阶段的确可以做到,而且有助于舒缓心情。跑过10公里,时间是52:33,比我预计的时间多半分钟,没关系,这个很容易补回来。我开始准备吃第一袋能量胶。天冷,我把能量胶捏在手里先预热一下,否则会十分粘稠。在11公里之前吃下了第一袋胶。这个阶段,肠胃功能好,胶吃下去不到1公里就感到能量充沛,头脑清晰。以前容易犯得错误是,糖原进入大脑以后,由于兴奋而加速,继而导致迅速消耗体能,这次注意了继续控制速度。趁着经历充沛赶紧进行了前1/3里程的评估,呼吸没问题,心率165略高,腿脚没有任何问题,应该按照计划继续执行下去。
过了20公里处,突然开始热闹起来,人群聚集,因为半马的队伍就要分流去冲刺了。而全马的选手则要继续剩下一半多的里程。由于要在桥下跑一段,这时表有点乱,显示配速到了450左右,我知道这是异常的,所以也没理它,继续按照自己的配速跑。这时路有点窄,pacer 旁边又聚起了一群人。我索性跑快几步到人群前面去领跑,时不时回头观望一下,确定他们在不远的后方就足够了。到了开阔地,又可以依赖手表测速,多少会感到轻松一点。在 Bayview Ave 上那段起起伏伏的里程上,我失掉一些时间,不过很少,可以追回来,而且 pacer 和他的追随者们也一直稳稳的在我的身后,说明他们也不急。过了这一段,开始一路向东,需要跑6公里达到最后一个折返点(33K处),这时路况又回到平直了。pacer 很快超过了我,我开始采用跟随跑的策略,这样比较轻松一些。在接近32公里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那是一段比较粗糙的路面,一位亚裔女选手被绊倒了——重重地摔倒,就在我面前。我别无选择,先做出手势提醒后面的选手避让,然后问她能不能自己起来。还好,她马上自己站了起来,说还能跑。我见她呼吸急促,就提醒她缓慢起步,多做深呼吸。她当时情绪有点激动,看着 345 pacer 的牌子远去,我也能理解她的情绪。我告诉她,我们用一公里的时间去追上他们,否则可能会撞墙。我找了个参照物,确定和345 group的距离是8-10秒,想想只要用505左右的配速坚持跑着就还是很容易追上,也就踏实了。在过了折返点以后没多远,我们就成功地赶上了345 group。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最终一直跟住,但我记得最后一次交谈已经过了34公里,以她的能力,安全完赛没有问题(以之前她的表现来看,她水平应该在我之上)。
这一段是个热闹的 mid-town 居民区,又是正午前后的时间,路边的观众很多,大家都很热情的为我们呐喊鼓气。受气氛的影响,整个 345 group 在这一段表现不俗,我也一直能够保持节奏跟随。接近 36 K 时,我开始感到了体力上的挑战。毕竟,失去了5周的训练总要在一个点上表现出来。我在经过36 K 路标时,精确计算了一下,我需要在余下的6公里多的保持530的配速就可以保证3小时45分的成绩。但是要谨慎,万一余下的赛到多出个200米就抓瞎了。因此我丝毫不敢大意,仍然保持着520以内的配速。这一段又开始看着345 group 慢慢地远离了,想追却有些力不从心。我知道赵洋去年跑完以后发现实际里程是43公里,所以他想把这额外的800米算进去,以免跟着他的人计划落空。但是到36公里时,我的手表显示的里程只比实际里程多400多米。我想剩下的6公里200米不至于凭空再多出400多米,所以这时我不在勉强追他们了,而是按照自己的计算的保险配速来跑。
跑过40公里时,经历了一次抽筋,从左肩到左大腿,我马上减小步幅,提高步频,用一种近似于小步跑的跑姿缓解了抽筋的症状,然后迅速的吸了一支胶,管它有没有道理,就算是心理安慰也好。这一公里的配速在全程最低——528。抽筋的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我也小心翼翼地放开脚步,一定要在最隆重的赛道跑出像样的姿态。这个时候,我看见赵洋也慢了下来,他是完成任务了,任何在跑在他前面的人都可以轻轻松松的sub-345。我也稍微提了一点速,早点跑到他前面去,心里就踏实了。赵洋看到我跑过他的身边,对我说:“今天状态不错啊,没问题完成了。”我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的踏实。我说:“谢谢你啦,我先冲了啊。”
路边竖着“500 meters to go!”“400 meters to go!”的大标牌,激励着跑者们强壮地完成最后的冲刺。Bay Street 被隆重地用 Scotiabank 特有大红色的广告牌围城比赛通道,观众们在为选手们夹道欢呼。我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往左边一看,我一家三口正冲着我挥手呢,我给他们飞了吻过去,就奔向终点了。
冲过终点以后,突然觉得好累,走路都很困难,脚像灌了铅一样的沉。我知道这时最好赶紧走起来,不能停下。我一步也不停的走了一段觉得轻松一些才想起来停表。这时表停到了3小时45分3秒,估计晚停表了半分钟,反正是 sub 345 板上钉钉了。心里好一阵狂喜。走过通道,领了奖牌,赵洋从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祝贺我完赛。
披上了保温铝箔,我们一起走向市政广场,轻松地聊了一会我这次比赛的体会。刚走到广场,本本就迎了上来,原来他们早都转移到存包处等着我了。本本急着把爸爸的奖牌挂在脖子上,安娜惦记着拿我的运动员食品去喂广场鸽子。我的比赛谢幕了,接下来的时间又属于孩子们了。
先记个流水帐,跟大家分享,慢慢再润色。好多来不及写进去的人物,比如我们的嘉宾云南牛人,陈静姐姐,美丽的志愿者爱丽小姐。
——等最终完稿,会再发布一次。——
[…] 2015 多伦多湖滨马拉松赛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