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 - 1 of 1 RESULTS
Archived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 之 减法

前一篇:《跑出泥沼 之 ITBS》 “跑步是为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跑了以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有个说法叫健康三要素——饮食,休息和运动。在英文里有个词 diet,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膳食”,排在最后的解释才是“减肥(的行动)”。Diet 这个词的兴起,和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质量和营养有关。当你开始认真的锻炼身体,希望从中获得健康,或者更高的成绩是,diet(膳食)是个绕不开的学问。 由于肥胖,高血压,高尿酸,我不得不开始我的节食计划(go on diet)。当我认真的审视了自己家庭的饮食清单之后,惊讶的发现我们的生活习惯原来是如此的糟糕。不仅仅是吃得不好,而且也很浪费。列举一下我的坏习惯吧,看看有几条也击中了你: 孩子睡了以后自己却不睡,忙了一天总想给自己一点休闲时间。闲而不休,第二早晨疲惫不堪,自然不能早起。然而班总是要上的,只能挤占早餐时间,空着肚子去上班,然后去买快餐吃。 喜欢吃油炸,高热,高盐,辛辣食品。喜欢吃动物内脏。 喜欢喝啤酒,果汁,咖啡和饮料。从来不喝白水。上班一整天只喝两杯咖啡。 晚餐吃的很多,几乎做多少吃多少,全部扫光。 加吃宵夜。 跟朋友聚餐无节制,吃到要松皮带。 水果买回家从来都是放到坏。 周末买一堆菜,然后下馆子吃饭,一半的菜都放坏扔掉。 当一个人在饮食方面有一串坏习惯时,他就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因为我们总说偶尔吃一下XX没事,可是坏习惯成了串,每天都偶尔吃一下XX,结果就是一直在坏的饮食当中不断的循环。 坏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是不经济的。我们在消费的时候,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对健康的向往,促使我们买水果,蔬菜,乳制品等等。买回家以后,餐桌上永远是“偶尔”吃一点的腌肉,咸菜,炸肉圆,卤下水,大鱼大肉,牛排蹄膀,龙虾螃蟹……新鲜的健康食品最终变质扔掉。 为了彻底改善家庭的饮食习惯,我在一段时间里阅读了很多文章。可惜当时没有认真的归纳记录,否则贡献出来是很有价值的。如今,每个人都在海量信息冲击下,去伪存真是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否则你就不是在学习,而是成为百纳箱。不得不说,在饮食健康这个领域里,中文环境里的信息质量太差。中文环境里继续细分一下的话,有价值的文章出现在知乎和果壳之类,还有个别有节操的个人博客网站。在热闹的社交媒体上,转发量最大的,却往往都是毫无价值的垃圾文。识别垃圾文的最简单办法是,只要在文中出现“疗效比XX 好XX 倍”,就可以归属垃圾文。 在饮食健康的观念上,国人有个很大的误区——我要吃什么才健康。这应该归咎于大量的伪科普文。伪科普文最擅长的文法就是:“你一定要吃这个,你一定要这样吃,吃这个有这样的好处,吃这个有这样的疗效。”真正的饮食健康文章里,是看不到“疗效”这个词的。现代饮食科学,注重的是做减法,所以大多数好的文章,总是教你,“不要吃这个,要少吃那个”。原因很简单,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已经确认的可以吃的东西早已多得数不清。而应该做的是把食谱减少到科学,营养,经济的范畴,这才是真科学。 确定了做减法的大方向以后,对于我来说,节食的可操作性立刻变的简洁明朗。我要做的是,把我的食谱完全过滤一遍,去掉一定不能有的,减少不必要的,保留必须的,增加有益的。 碳酸汽水,动物内脏,腌菜和深油炸食品,上了我的第一批违禁品名单。甜食,啤酒,红肉,咸肉等食品在我的控制品名单上。这样一来,蔬菜,水果,谷物,蛋奶制品毫无疑问的占据了食谱的绝大部分。   由奢入俭其实没什么难的。我们认真的做了食谱减法以后,最大的收益是买菜变得简单了。过去周末买菜至少一上午时间,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解决。其实节省的是“选择困难”的时间。 从我开始跑步时起,我就开始承担做早饭的任务,每天的早餐都是我来安排,煮鸡蛋,蒸蛋羹,三文治,薄饼,燕麦粥,牛奶,火腿肉等,就是这几种组合,每天又都有点变化的早餐,能让全家人一整天都精神。 我甚至改变了午餐的习惯而改为少食多餐,我在11点前吃一只煮鸡蛋或者香蕉苹果,然后在下午一点吃一份三文治或者沙拉。下午三点再吃一点饼干或者酸奶水果等。这样一整天没有饥饿感,到了晚餐时间自然不会大吃大喝。我们尽可能的减少下饭馆的次数,逐渐发现,其实在家里快速的做一顿饭,即经济,又健康。在饭馆里吃饭,全家出动还要边吃边哄小孩,其实也未必省心。 关于节食,最糟糕的做法就是饿好几天,然后下饭馆暴吃一顿安慰自己——以为已经饿过了,吃一顿没什么。结果是,你好几天其实饿不下去多少脂肪,猛吃一顿血糖迅速升高到好几天都消耗不了的水平,胰岛素就会持续不断地大量合成。而胰岛素浓度高,人体就会启动高速的脂肪合成代谢,把用不了的脂肪储存起来。所以你饿7天,猛吃一顿,连续几个月下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