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跑出泥沼 之 减法》 “参加一次 10K race”。这个念头其实早在2005年就有了。刚到多伦多没多久,我住在Scarborough(士嘉堡)的最东边,紧邻 Morningside Park(朝阳公园)。我喜欢那里空气新鲜,道路宽敞,所以经常跑跑步,不紧不慢也跑了有两年。当时我们还没孩子,我做着一份空调技工的工作,妻子在上学。经济不宽裕,但是生活却也充实。有一天在本地新闻 CP Pulse 24 上看见Mississauga(密市)马拉松的小窗转播,很受触动,原来普通人也可以这样参加正式比赛。那时我怎么敢想自己也会参加马拉松比赛,不过把自己的目标定在 10K 看起来还是比较现实。刚开始训练没多久,就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专业”工作,然后就开始昏天黑地的在代码里面摸爬滚打。再后来就是一份工作换另一份工作。跑步的爱好,慢慢的成为了记忆。 2013年初,当我再次开始路跑训练时,就把起点定到每次5-6公里。髂胫束摩擦痛(ITBS)让我一时半会儿不能突破这个距离。我耐着性子,一边做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一边慢慢的尝试突破这个距离。大概是过了3个月,髂胫束摩擦痛的强度开始明显降低,跑步的距离延长到了7公里左右。查看那个时段的训练记录,完成距离很多都不是整数,那是因为我一旦感到痛就停止。进步是明显的,又过了一个月(7月初)我的最长跑步距离延长到了8公里。 我终于有了足够的勇气报名参加一次10K的比赛。我选择了9月份初在湖心岛举行的 Longboat Toronto Island Race – 10K 作为我的处女赛。那时也没有参加多跑群,没人给“打鸡血”,全凭自己对跑步的执着去训练。既然花钱报了名,当然要义无反顾的把距离不断的向目标推进。7K,8K, 9K……终于在7月27日,我完成了自己首个10K solo。应该说是成年以后的首个10K——我在少年时代还是跑过不少长距离的。我的记忆中,那个10K 不算是顺利完成,髂胫束痛还是存在,不过当时我觉得完成10K的象征意义更大于训练意义,于是就坚持完成了。距离比赛日(9月8日)只有一个多月,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想到速度这个问题。既然是参加比赛,总得有个目标吧?我知道比赛时容易兴奋,跑慢了不要紧,万一跑快了,再跑出个毛病来可不划算。 以前跑步都不太在乎速度,只是专心的感受身体的反应,特别是对髂胫束的谨慎,使我忘记了关心跑步的速度。我查看了最近的训练记录,发现配速在540以外徘徊。我认为有必要测试我的最合适的速度。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惦记上了速度,就容易失控,经常起跑后兴奋期到来就跑很快,没多久就会坚持不了,或者髂胫束提前疼痛而导致掉速。所以事与愿违,速度还是忽上忽下。我清楚的记得在10K比赛前,没有一次顺利的完成长距离的训练,髂胫束的困扰始终存在。为了完成此文,我专门去查阅了那段时间的记录,果然,在所有长于 5K 的训练中,总有配速超过6分,甚至7分以外的时段,那一定是中间加入了步行的结果。本来跑步应该是愉快的,减压的体验,这一下弄得我到比赛前每次训练完都感到十分沮丧。 很快到了比赛前的一周。为了让肌肉有足够的休息,这一周都不应该跑长距离。我计划每隔一天跑一个5K。周日全速5K跑,周二稍微慢一点,周四 easy …
Showing: 1 - 1 of 1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