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 - 20 of 21 RESULTS
Archived

爸爸去哪儿?

“跟您核对一下:这是孩子的,4年多次,每次120天;这是另一位孩子的,2年多次,每次120天;这是您家人的,9年多次,每次120天;这是您本人的,9年多次,每次120天。” 正午时分的DVP难得的通畅,晴朗的冬日里驾着汽车向北飞奔是最暇意不过的。这条高速公路的模样总是在变,来的时候它是还是那么的拥堵丑陋,而现在它是我眼中的美丽都市风景线。 我喜欢驾车旅游,只要可能驾车去的地方,我宁愿放弃快捷的飞机。在我的意识深处,开车去旅游的旅程是从全家塞进车里启动引擎开始。而乘飞机的旅程则是从下了飞机以后辗转进了酒店房间以后才开始,自然少了好一段乐趣。 成年后的任何偏好总是和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关。我有数不清的童年记忆片段就是和爸爸一起坐汽车去“旅行”。 我爸是一名工程师,工作之需,他经常去工地现场。那个年代没有私家车,用车需要从单位的车队调度那儿去申请。克拉玛依是个小城市大单位,辖区面积相当大。所以,出于职能需要,基建处的工程师出现场是可以专人专车的。 我爸总是在早餐桌上有意无意的提到当天要去的地方。 然后我就忍不住了,央求,耍赖,哭闹各种手段轮番上,最终总能得逞。现在可以理解爸爸当时的心情,一个老爷们儿上班带着个4,5岁的娃儿,总是有点不那么对劲。可是又挺想带上我,所以每次出差都要告诉我,可又说不带我去,直到我闹得不像话他才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好吧好吧,真是惯坏了。 Share the post “爸爸去哪儿?” FacebookTwitterShare…

Archived

菜鸟故事——跃跃欲试 之 受伤

携首次 10K 比赛接近50分钟之余勇,我几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半程马拉松。 “上跑量”,这是每一位首次参加带“马”字比赛的跑者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吧?我也绝不例外,开始延伸长跑训练的距离——11K,12K,13K……我还是尽量把长跑放在周末,工作日的午餐休息时间用来跑5-6公里。长跑距离逐渐延伸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午餐休息时间的跑步。我开始减少交叉训练,用于增加跑步的时间。最终,我把工作日的5个午餐时间都用来跑步。很快就感到膝盖吃不消了。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补一些课,不能盲跑。跑步到底伤不伤膝盖?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我开始快速的阅读浏览,电子书,网站,杂志,博客,中英文的各种资料汇集了很多。我有快速阅读的习惯,就是收集一大堆资料,然后通过对比筛选得出(我认为的)最佳答案。不否认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却是效率很高的学习方法。我主要总结出了几个问题,1,低步频大步幅是膝盖受伤的主要原因。2,通过前攻腿尽量向前伸以达到大步幅,这样的跑姿很不经济,膝盖受到很大的冲击里。3,前脚掌着地的的缓冲要优于脚跟着地。 提高步频对我不难,其实我有这个基础。当时我没有foot  pod ,全靠看着跑步机上的时间数步子,一分钟数190下就算比较理想的步频。而步频提高了自然就改正了前攻腿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前伸了。但是前脚掌着地可不容易,那可是要改掉我几十年的跑步经验啊。 刚开始只能在跑步机上做到,跑步机上的单调在这里成了优势。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环境下我可以比较专注的体会跑姿的变化。改变跑姿对膝盖的减压作用几乎是立竿见影。我的膝盖半月板痛本来都已经到了需要跑休的程度,结果改变跑姿以后情况越来越好就这样跑过去了。但是,前脚掌着地对跟腱和足弓的压力被我忽略了。 膝盖日渐好转,我更加的得意,立刻恢复了每日跑。我在一次连续跑了十四天以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跟腱肿了起来。跟腱肿痛,不跑步的时候也痛,这种情况我知道必须立即休养。我专门约了家庭医生,他说至少6周全休,跟腱部位一般是不会发炎的,一旦发炎就是很严重的损伤。他建议我通过游泳保持有氧运动水平,最好是自由泳,然后教给我小腿腓肠肌离心力量训练法,这是针对跟腱炎的最佳康复训练。 我对我的家庭医生信任度很高,基本上他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接下来的周末我就开始游泳了。问题来了,我不会自由泳啊,蛙泳蹬水的那个个动作令我的跟腱拉扯痛,游不了多远。这是我理解了医生为什么说最好是自由泳。 社区游泳池都提供打水用的扶板。我不会自由泳,打水总行吧。一试吓一跳,别人打水看起来那么轻松,我打起来根本不动。那天晚上,我非常的努力,蛙泳蹬水加自由泳打水混合,开始了我惨不忍睹的游泳训练。一个小时后精疲力尽的我爬上了池边,居然发现跟腱不那么疼了。我换了衣服走回停车场的过程也不那么疼了。这个令人振奋的发现让我坚定了学习游泳的信念。 接下来没有游泳的两天里,我密切的关注跟腱的感觉,疼痛虽然减轻但是始终存在。在第二次游泳训练中,我坚持用打水的方式完成每个25米。其实做不到,总是要在中间蹬几下水来缓冲。那天我专注的打水,又是一个精疲力尽的傍晚。上岸以后,发现完全不疼了,走回停车场也不疼,第二天早晨醒来也不疼。简直像奇迹一样。但是我终究不敢大意,虽然不疼了,但是还肿着。在我的跑步日历上,有2013年12月底到2014年1月一个月的空白,在这段空白期,我学会了自由泳。但是跟腱炎虽然通过跑休得到了缓解,确为了困扰我最长久的伤病。 离心训练法是跟腱炎康复的关键手段,但是复建的周期相当长。在跟腱红肿彻底消失,平时完全不疼了之后,我恢复了训练。这个阶段,跟腱炎会在跑过6-8公里的时候发作,成为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为此,我经过了近一年的复健训练才显著好转。 复跑以后,我又从10K开始逐渐延伸长跑距离。当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跑完14K之后。我的足底中部开始出现一种奇怪的拉扯痛。那是一种可以忍受的痛,但是每走一部就会牵扯到。当时没想太多,觉得只是拉伤或者劳累。没想到第二天早晨起床脚一落地,奇痛无比啊,而且两只脚僵硬的像两块木板拖鞋似的。我很担心自己又要跑休,这样一来,怕是跑不了半马了。痛归痛,早饭还得做,只好忍着下楼开始忙碌。忙完早饭上楼叫孩子起床时,发现脚不那么痛了。送俩孩子去学校去幼儿园也都没有问题。上班时都把这事儿忘了,坐在电脑前忙碌起来到coffee break,站起来去休息的时候,牵扯痛又出现了。强忍着坚硬的痛感,去烧了一杯咖啡,在厨房走来走去时发现疼痛感又降低了。根据这个现象,上谷歌一搜,才知道,这是跑者高发伤病之一: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都是退行性病变。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肌腱被反复地细微拉扯损伤,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在内部结痂,经年累月,在患处形成退化的组织。这些组织失去了肌腱应有的弹性,在运动时会与健康组织摩擦或者拉扯,造成痛感。 这两种病最麻烦的是治疗周期长,没有任何口服药,只有通过锻炼复健或者手术两种手段。显然我只能选择锻炼复健。复健锻炼可以在跑步训练的过程中完成,但是周期相当的长。可以这么说,我的2014年与其说是在训练跑步,到不如说是在训练康复。 跑步训练是跃动的,而各种复健训练却是安静而又枯燥。我在孩子们睡了以后,要么在楼梯上做离心,要么在垫子上做单腿下蹲,脚趾抓毛巾之类的,一套下来也得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有跑步的信念支撑着,也很难坚持做复健一年多。家庭医生也说过,这些训练方法他介绍给很多人,他的观察结果是效果在积极的运动者人群中比较理想,其他人群中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他认为,尽管有很多研究证明复健训练是对退行性病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周期太长,绝大多数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人都难以坚持,要么熬一生,要么最终导致手术。 这一年,半马梦是圆了,跑了3个半马比赛。但是由于这两个伤,无论是训练是在挣扎中完成,比赛成绩自然不会好。任何事情坚持下来总有回报,在2014年10月前的多伦多湖滨马拉松(我的第二个半马)之前,跟腱炎的康复锻炼开始见成效,那是一种令人惊讶的迅速恢复。在那之前,一直还是在6-8公里之间会痛,突然有一天我完成了10都没有痛,下一次训练就延长到12K,在接着14K,一直到18K,跟腱痛在一个月内就消失了。比赛日,我居然也跑完整整21K都没有被跟腱炎困扰。终于体会到了这就是复健锻炼,原来你那么久那么久的坚持,不是没有效果,而是在等待效果爆发的那一天。   Share the post “菜鸟故事——跃跃欲试 之 受伤” FacebookTwitterShare…

flipp appArchived

菜价奇贵!副食品飞涨!日子怎么过?我有 Flipp App 轻松搞定!

“家里有个跑马拉松的程序员真麻烦,顿顿少不了新鲜蔬果!”新年过后,加币狂跌导致加拿大副食品价格暴涨,特别是从南方邻居美帝进口的新鲜蔬菜,价格更是成倍的上涨。这不,$3.99一磅的西红柿,$7.99一磅的花菜已经不是新鲜事,好在程序员不爱吃韭黄,据说已经比龙虾贵很多了。 就连加拿大的市场“砖家”也说出了“建议大家近期去买冷冻蔬菜”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话。是不是全世界的砖家都这么不靠谱呢? 我们家的shopping大师,我的贤妻和孩子们的良母,面对价格风暴,她说:“这都不是事儿!”。她全靠手中 price match 神器—— flipp, the best grocery store price matching app。 “Grocery shopping price match!我才不会这么干呢,太招人白眼了。”一定有人这样想吧?想象一下在收银员面前毛手毛脚的翻各大超市的 flyer,为了找到便宜的价格,而耽误后面排队的顾客,的确是很尴尬。flipp,就是专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智能手机 app。 你在 iPhone 或者 Android 手机上安装了 flipp App 以后,你可以很轻松的浏览当前的所有商店的 flyers。 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款电子 …

Archived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 之 减法

前一篇:《跑出泥沼 之 ITBS》 “跑步是为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跑了以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有个说法叫健康三要素——饮食,休息和运动。在英文里有个词 diet,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膳食”,排在最后的解释才是“减肥(的行动)”。Diet 这个词的兴起,和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质量和营养有关。当你开始认真的锻炼身体,希望从中获得健康,或者更高的成绩是,diet(膳食)是个绕不开的学问。 由于肥胖,高血压,高尿酸,我不得不开始我的节食计划(go on diet)。当我认真的审视了自己家庭的饮食清单之后,惊讶的发现我们的生活习惯原来是如此的糟糕。不仅仅是吃得不好,而且也很浪费。列举一下我的坏习惯吧,看看有几条也击中了你: 孩子睡了以后自己却不睡,忙了一天总想给自己一点休闲时间。闲而不休,第二早晨疲惫不堪,自然不能早起。然而班总是要上的,只能挤占早餐时间,空着肚子去上班,然后去买快餐吃。 喜欢吃油炸,高热,高盐,辛辣食品。喜欢吃动物内脏。 喜欢喝啤酒,果汁,咖啡和饮料。从来不喝白水。上班一整天只喝两杯咖啡。 晚餐吃的很多,几乎做多少吃多少,全部扫光。 加吃宵夜。 跟朋友聚餐无节制,吃到要松皮带。 水果买回家从来都是放到坏。 周末买一堆菜,然后下馆子吃饭,一半的菜都放坏扔掉。 当一个人在饮食方面有一串坏习惯时,他就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因为我们总说偶尔吃一下XX没事,可是坏习惯成了串,每天都偶尔吃一下XX,结果就是一直在坏的饮食当中不断的循环。 坏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是不经济的。我们在消费的时候,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对健康的向往,促使我们买水果,蔬菜,乳制品等等。买回家以后,餐桌上永远是“偶尔”吃一点的腌肉,咸菜,炸肉圆,卤下水,大鱼大肉,牛排蹄膀,龙虾螃蟹……新鲜的健康食品最终变质扔掉。 为了彻底改善家庭的饮食习惯,我在一段时间里阅读了很多文章。可惜当时没有认真的归纳记录,否则贡献出来是很有价值的。如今,每个人都在海量信息冲击下,去伪存真是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否则你就不是在学习,而是成为百纳箱。不得不说,在饮食健康这个领域里,中文环境里的信息质量太差。中文环境里继续细分一下的话,有价值的文章出现在知乎和果壳之类,还有个别有节操的个人博客网站。在热闹的社交媒体上,转发量最大的,却往往都是毫无价值的垃圾文。识别垃圾文的最简单办法是,只要在文中出现“疗效比XX 好XX 倍”,就可以归属垃圾文。 在饮食健康的观念上,国人有个很大的误区——我要吃什么才健康。这应该归咎于大量的伪科普文。伪科普文最擅长的文法就是:“你一定要吃这个,你一定要这样吃,吃这个有这样的好处,吃这个有这样的疗效。”真正的饮食健康文章里,是看不到“疗效”这个词的。现代饮食科学,注重的是做减法,所以大多数好的文章,总是教你,“不要吃这个,要少吃那个”。原因很简单,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已经确认的可以吃的东西早已多得数不清。而应该做的是把食谱减少到科学,营养,经济的范畴,这才是真科学。 确定了做减法的大方向以后,对于我来说,节食的可操作性立刻变的简洁明朗。我要做的是,把我的食谱完全过滤一遍,去掉一定不能有的,减少不必要的,保留必须的,增加有益的。 碳酸汽水,动物内脏,腌菜和深油炸食品,上了我的第一批违禁品名单。甜食,啤酒,红肉,咸肉等食品在我的控制品名单上。这样一来,蔬菜,水果,谷物,蛋奶制品毫无疑问的占据了食谱的绝大部分。   由奢入俭其实没什么难的。我们认真的做了食谱减法以后,最大的收益是买菜变得简单了。过去周末买菜至少一上午时间,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解决。其实节省的是“选择困难”的时间。 从我开始跑步时起,我就开始承担做早饭的任务,每天的早餐都是我来安排,煮鸡蛋,蒸蛋羹,三文治,薄饼,燕麦粥,牛奶,火腿肉等,就是这几种组合,每天又都有点变化的早餐,能让全家人一整天都精神。 我甚至改变了午餐的习惯而改为少食多餐,我在11点前吃一只煮鸡蛋或者香蕉苹果,然后在下午一点吃一份三文治或者沙拉。下午三点再吃一点饼干或者酸奶水果等。这样一整天没有饥饿感,到了晚餐时间自然不会大吃大喝。我们尽可能的减少下饭馆的次数,逐渐发现,其实在家里快速的做一顿饭,即经济,又健康。在饭馆里吃饭,全家出动还要边吃边哄小孩,其实也未必省心。 关于节食,最糟糕的做法就是饿好几天,然后下饭馆暴吃一顿安慰自己——以为已经饿过了,吃一顿没什么。结果是,你好几天其实饿不下去多少脂肪,猛吃一顿血糖迅速升高到好几天都消耗不了的水平,胰岛素就会持续不断地大量合成。而胰岛素浓度高,人体就会启动高速的脂肪合成代谢,把用不了的脂肪储存起来。所以你饿7天,猛吃一顿,连续几个月下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胖子。 …

Archived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 之 ITBS

前一篇:《跑出泥沼 之 减肥》 2013年元月份开始,我在健身房里憋了一个冬天:先在椭圆机上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然后逐渐过渡到跑步机。到了4月底,我的体重已经控制在接近150磅,跑步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那时候,我每次在跑步机上以5迈左右的时速(现在才知道配速是7:30左右)跑40分钟,每周跑4到5次。脚踝的类痛风病发作的频率也减少到不再影响日常生活。我已经开始愉快的体验锻炼给我带来的变化,无论是形象还是内在。 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跑完步上秤。大秤砣直接移到150,微调秤砣往零点处一点点的移,一直抵到“0”,平衡杆才慢慢的抬起。哦,终于减到150磅了!明天正好周末,天气也不错,我要出去路跑! 4月27日是一个温和的日子,我早晨不到8点就出门跑步。穿着旧跑鞋,旧运动服,原地热身以后沿着小区路出发了。跟以往任何一次跑步不同的是,这次,我有一样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工具——智能手机 + “Runtastic App”。为了这次路跑,我也算是做了一点功课,知道现在跑步都流行用跑步手机App,这样可以知道你跑步的即时速度(原谅我那时还不知道“配速”这个词),可以通过手机的GPS记录你跑步的路线,还可以在App的网站上保存你的训练记录,顶一个助理教练了。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把你跑步的消息发到社交网络,真是太酷炫了。而下载这个App的pro版只要$4.99加币。 我一边跑,一边看着手上这个新玩具——真的很奇妙,它不断地在地图上显示我当前的位置,同时告诉我已经跑过的距离和时间,还有即时速度。不错,这玩意儿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很快跑过了2公里而没有感到太累。我的计划是跑5公里,所以再过一会儿就可以折返了。大概就是折返了以后,麻烦来了……左腿膝盖外侧,有一阵阵的拉扯痛,特别是在发力蹬地的那一瞬。那种拉扯痛就好像故意不让你跑步一样,很不舒服。我想坚持一下,可是疼痛越来越严重,只好停下来走了一会儿。停下来走,疼痛立刻消失,接着跑,却一跑就痛!就这样走走跑跑,中间还拉伸了一会儿,都无济于事。最后两公里的配速是7:46和8:40,不难推断出这是走路的配速。(给不太熟悉我的读者介绍一下:我2015年的全马成绩是3小时44分,半马成绩是1小时43分。) Share the post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 之 ITBS” FacebookTwitterShare…

Archived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 之 减肥

前一篇:《跑出泥沼(序)》 工作单位街对面的 Anytime Fitness 是一间很小的健身房,但却是全球3000多家连锁俱乐部之一。我跟它签下了一年的合约,一次付清($30 x 12),老板再赠我2个月免费,很划算。 上次说到,我在签下合约的第二天,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怪病侵袭。这个病是由于血液里的尿酸含量过高,在我的右脚踝内侧形成结晶,而结晶粘稠时就有可能压迫到神经,然后我就随时可能变成一个跛脚汉。治疗这个病的终极方案是:节食+锻炼。 这仿佛是我跟这家健身房的缘分。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也有跑步健身的习惯,但是受限于气候条件,总是春夏秋三季活跃,冬季养膘。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跟任何一家健身房签过这么长的合约。主要是舍不得花这点钱。 好吧,既然我不擅长于任何冰雪运动,那就从健身房开始全年的健身吧。就像任何一个版本的 new year’s revolution 一样,第一天就遭受了兜头一盆冷水。 Share the post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 之 减肥” FacebookTwitterShare…

Archived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序)

2013年初,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段时间,给我最深刻的记忆是疲惫。只不过,当时觉得那是为人父必须抗着的。直到有一天,曾经的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对我的照片留下了如此的回复:“承认吧,岁月是把杀猪刀。”我开始意识到,看上去,我确实显得很猥琐。 那时的健康状况很不好:总是感到累,每天上班到中午以后就想找个地方睡一会儿;几乎每个月都会感冒,一感冒又得半个月才能好;脾气很坏,经常为一些琐事跟家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部门的几位同事是街对面的 Anytime Fitness 的会员,他们坚持利用午餐的一个小时去健身。在他们的鼓动下,我也犹犹豫豫的签了一年的合约。其实,我很怀疑自己坚持不了多久。没料到在签了合约的第二天,就发生了一件意外。 Share the post “菜鸟故事——跑出泥沼(序)” FacebookTwitterShare…

走路, 不要跑步Archived

《走路,不要跑步(Walk Don’t run)》到底是本什么书?

《走路,不要跑步》这篇保健品广告风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时不时的跳出来挑逗我一下。我对走路健身向来持支持态度,但是对这种非黑即白的话语方式颇不感冒,所以刚开始我连看都懒得看。经不住被轰炸久了,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点开通读了一遍。看完以后感到很震撼——这么一篇大白话车轱辘文,怎么就能够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作为写博客的我不得不感到非常之嫉恨呐! 虽然这篇文章有许多来源,甚至有多种格式(包括 ppt 和视频)。但是文字内容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直接照搬。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最近在美国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Walk, Don’t Run)一书的作者 史塔曼 博士说:「健走是一项完美的运动。」 我于是猜测这篇文章的源头可能是这本书的书评,或者促销文案。那么不妨看一下原版著作,再做评论也不迟?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我很快就查到了史塔曼博士的原名是 Fred A. Stutman,而且他确实著有这样一本书—— Walk, Don’t Run: The Doctor’s Book of Walking, ISBN 0934232008, 9780934232005。这本书由Medical Manor Books 于1979年出版。 然而,我却没有办法读到这本奇书。这是因为,我所知道的两个最大图书电商网站,亚马逊和indigo上,只能查到书名却被告知:not available。要不借来看看?我到 https://www.worldcat.org 上去查阅这本书是否被附近的图书馆收藏,结果加拿大一本都没有。美国有三个图书馆被列出来,但是只有 Library of Congress ,国会图书馆藏有一本。虽说是1979年出版的书,但如果畅销,应该不会如此稀有?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它真的不是那么畅销。 …

marathon collapse 马拉松 猝死Archived

活着跑完马拉松 —— 马拉松 比赛 猝死 的深度剖析

每当传来马拉松比赛中跑者猝死的消息,心里就会咯噔一下。一方面为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另一方面觉得这样的消息会让家人和朋友为我担心。跑步圈里的朋友对待这样的消息也是讳莫如深,点到即止——怕说得过多招人讨嫌。 今天我决定甩开顾虑,把我对马拉松比赛 猝死的看法说出来,惹得一身嫌也在所不惜。 百万分之八——跑者们对这个数字应该不陌生。没错,这就是流传最广的马拉松比赛猝死的概率。这个数字往往带来一个误解,就是马拉松猝死是一个概率事件,甚至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单纯地从这个数字来看,没错,也许比发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猝死概率还低。但是统计从来不会照顾到个人,这个数字落到任何人身上,那就成了冷冰冰的100%。作为一个跑者,我们应该抛开百万分之八这个数字,把目光投到自己身上,认真地评估一下自己的风险程度。 假想一下,把一百万这样人群再次分组,按照风险指数来分出十级,这样我们会发现,百万分之八的分布并不均匀(暂时没有找到权威的资料来支撑我的假想,希望有读者知道,能够帮我提供一下参考)。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做的是避免成为高风险人群。这个道理就如同汽车配备安全带一样,大家都知道一根安全带未必能够在惨烈的事故中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却能够在常见的小碰撞事件中保人一命。这就是减低风险的意义。 读过一些关于分析马拉松 猝死的文章,我看到大多数观点都局限在了比赛当天的表现或者比赛前几天的准备。和这些文章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我认为,减低马拉松比赛的风险,1/3的功夫要下在几个月的训练上,1/3的功夫在比赛日,还有很重要的1/3是在比赛和训练之外的日常生活。 关于训练 从一个常见的误区说开去:初次跑马拉松不要追求成绩。我从第一天开始进行马拉松训练时就开始反对这个观点!在我连一只菜鸟都不是的时候就反对这个观点!我至今仍然反对这个观点!重要的事情,我现在说了三遍。之所以我说这是个误区,是因为持这个说法的人没有认识到,对于一个没有认真准备的新手来说,即便是走完42.195公里也是危险的。马拉松比赛通常都要在清凉的早晨开始,如果你没有在最理想的时间里完赛的话,你将会面临:气温升高,更长时间曝晒,赛会提供的补给耗尽,赛会工作人员因为疲劳而降低注意力,过长时间的户外煎熬而消耗大量的体力。此消彼长,你虽然跑得慢了,风险却没有因此而降低。我建议每一位准备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跑者,都在训练开始前完成一个功课:预测完赛时间。 当你有了一个预测的完赛时间以后,你的训练要围绕着这个完赛时间制定。你的训练周期有多长,你的训练强度是如何逐渐接近你的目标,你的训练计划是如何达到高峰,等等。这些大致概念都需要在你开始训练前就熟悉于心。在训练过程中,记录你的每个训练课的努力程度和效果。你可以每个月做一次评估,分析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达不到目标,可以及时调整。我有一篇博文介绍自己如何预测第一次马拉松的完赛目标——如何确定我的马拉松目标 。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完赛时间比目标时间仅仅快3秒,得益于16周完整的训练。通常是,当一位跑者为了清晰的完赛目标而训练,他/她的训练态度也会真正起来。 关于比赛 训练有助于培养成熟的竞技心态。认真地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以后,你会更加冷静面对比赛的到来,你会排除杂念和幻想,认真的计划比赛。比赛时的配速,对于你来说,不再是挑战意志,而是执行技术。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清晰完赛目标的人,怎么可能有一个清晰的比赛计划,又怎么可能匀速完成比赛。那些在终点前猛冲刺的跑者,估计大多数都是没有制定清晰的完赛目标——快到了终点了,又不甘心目前的成绩,想靠最后猛冲博一下。说到底,还是训练经验不足。在长达数月的训练过程中,一位成熟的跑者应该早就验证过最后冲刺到底能够博出几秒钟,而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反正我在马拉松最后的阶段是逐渐加速但从不冲刺——目标都肯定完成了,还有啥好冲的。 猝死这样的极端事件,绝不是一个单纯条件就能触发,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说长达4-5个月的训练是马拉松比赛成功的一半,那么成功的另一半就取决于比赛的那几个小时了。制定一个完善的比赛计划就是如此的重要,你需要在比赛前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比赛的计划包括赛前的饮食休息,赛前的通勤,比赛中的补给,比赛的配速分配,比赛的应急计划,赛后的休息恢复等等。一位成竹在胸的跑者,会花很多精力完善自己的比赛计划细节,上面提到的每一项都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撑,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的。就拿比赛补给来说,我自己就读过很多文章,也和朋友们交流了不知多少次,最后自己也写过一篇博文,马拉松和能量胶 —— Energy Gels, why when and how 。 比赛和训练之外 我是多伦多华人跑步群里的一名成员,我们多跑团在 Facebook 和 微信上都有成员超过200的大群。我也是这些社交网络群里的活跃成员。我们这个群有一个特点,就是晚上一过10:30就静默了,过了11点就基本上没人了,然而早晨6点多你打个招呼却有很多人响应。跑者们经常开玩笑说多跑多吃,可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自己能吃几斤几两,比起市面上真正的吃货群,我们真的算是捡破烂的了。 在作息和饮食方面,我分别给自己打75分和80分,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我开始跑步时也抱着消耗多可以多摄入的态度。可是到了跑马拉松的阶段,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发生过几次头天晚上吃太多,第二天长跑训练跑瘫的窘境之后,我就认识到摄入也有很多讲究。最关键还是个自律,说到底,如果连个吃的自律都做不到,每周一个超过半马直到32公里的长跑怎么可能坚持的下来。曾经喜欢喝的可乐,去年一年可能都没有喝到半打。坚持吃常人眼中淡而无味的食品,坚持下来我才体会到,过去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原来是因为吃得太“好”。 以前一篇博文里也提到过,所谓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其实都是高质量的生活支撑着,生活一团乱麻,训练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比赛就更不要提了。我在微博看见跑友在比赛前的聚会畅饮啤酒,感到非常诧异——在这么重要的比赛前都不能忍住,平时的自律程度可见一斑。什么是风险,风险不是悬崖峭壁,刀锋弹道。风险在你不经意中就可能堆积起来的,风险也是在风轻云淡之间就能够化解,完全在于你的选择。 最后,回到一个老问题——跑马拉松,你到底在和谁比赛? 我其实都没有把跑马拉松当作比赛。我认为,跑马拉松更准确的说是在和自己博弈。所谓博弈,就是在一个过程中,不断的此消彼长,理智战胜冲动,意志战胜惰性,积极战胜消极,最终一切水到渠成,把过去的自己甩到尘埃中去。而那种不认真对待训练,一心想在比赛中拼毅力的做法,在我眼里,不是博弈,是赌博,赌注相当之大。 Share …

Archived

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容易。(Make running part of your life? not that easy!)

2周的居室装修工程终于过去了。 11月8号完成 AG half marathon 之后,给了自己一周的时间跑休。然后打算开始尝试传说中的 MAF 180 —— 基于心率的有氧训练。正好下一个周日就有跑友组织的 Country Run,我也就参加(掺和)了。 人真是不能闲,仅仅闲了一周就匆忙做出了装修的决定。很快就通过朋友推荐确定了专修公司,周六就去买了实木地板,瓷砖和台面这些比较昂贵的材料。 周日参加了 country run 之后,回家就开始整理房间。首先需要腾空孩子们的两件卧房,和尽可能的减少不需要的杂物。仅此两项任务,我们夫妻俩从早晨忙到晚上孩子入睡前。打扫过程中产生的灰尘立刻使我过敏,晚上开始鼻塞,难以入睡。 居室专修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弄得环境极差,很难在家准备三餐,我们只好大多数时间都带着孩子在餐馆混三餐。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训练势必受到影响。所以心态也不好,一天到晚都在寻找跑步训练的机会。 粉尘,过敏,临时睡沙发,三餐不规律,本本也开始过敏,工作,账单,训练没时间,这些事情集中到一起,突然一下就失眠了。我的失眠状况不是睡不着,而是很快入睡,经过短时间的深度睡眠,然后很早就醒来,再然后就在浅睡眠和醒来之间转换。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计划早晨5点半起床,6点去健身房跑步。结果是每天到了半夜2点多就醒来,辗转到闹钟响起以后,根本就没法起床。状况后来变得越来越糟糕。刚开始几天,我还能在5点以后睡一个深觉,至少上班还有点精神。到了后来,取消闹钟以后,由于内疚和着急(不能跑步),居然也不能入睡。这样自然影响到了整个白天,精神萎靡,效率低下。 22号星期二,本本因为过敏引起发烧,我没送他去幼儿园,可是家里脏得没法呆,只好带着他在外面晃悠了一整天。那天真是累的人困马乏,心里唯一的信念就是还有三天装修就结束了。 25号,历时两周的装修终于结束。工人帮我们清除了大部分垃圾,剩下的精细打扫需要我们自己完成。无论如何,当晚,我们能在久违的厨房烧一顿家庭晚餐,已经很开心了。接下来的打扫和整理,花了2天的时间。 回到睡眠的话题上。原以为回到自己的卧室,睡在宽大的 king size bed 上,应该有所改善。我特别重视周日的长跑,特别是这几周都有跑友一起轻松跑,这样的机会在一年中并不多。然而这样的期待并没有给我带来睡眠的帮助。周六晚上,一如既往的很快入睡,但是一直都在浅睡眠状态,不停地在做梦。基本上到了3点多就彻底醒了。这次真的很麻烦,一直努力静下心来,但是毫无作用。直到闹钟响起,精神上疲乏得难以坚持,只好发一个消息,通知跑友们要失约了。 发出消息以后,立刻沉睡过去,直到7:30 又醒过来。早饭之后,只好灰头土脸地继续打扫房屋。在尘埃中看到了去年圣诞节前就应该安装的两套衣橱用的整理架,一共花了400多加币在宜家买的,居然拖了一年。既然今天也不想跑步了,不如把这个烂尾工程做完吧(去年仅仅在妻子的衣橱内装了一面墙)。这想法一说出来,当然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我把分散在四处的工具和材料收集到一起,动手做起来。说起来这个活并不难,就是要在墙上精确的定位,将支撑竖条准确的装到墙上。水平面上就只需要用拼接的方法来安装直角支撑架,面板和抽屉篮。即便如此,还是花了我至少4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活做得不错,很细致,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宜家网站上的样板图) 看着终于完成的整理架,突然有了一种感悟。如果我们说跑步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话,就应该平静的接受生活给跑步带来的影响。跑步的优先级是否应该放到最高,这是我应该反思的问题。回头看一眼过去的一年,似乎除了跑步之外,有不少事都像这两套整理架一样耽误了。这些事情,看起来无关要紧,不做也不会让生活乱套,但是积少成多,就习惯了跑步上的积极,生活中的慵懒。想想过去的两周,从绝对时间上来看,并不是完全没有时间跑步,只不过时间变得比较零碎,或者不规律。当我需要为生活付出一些代价而牺牲规律的跑步时,压力就来了。而这样的压力,居然就导致了心态的失衡,进而失眠。应该是这么回事吧。 想通了这个,突然觉得明天早晨可以去跑步了,不是为了训练而去,而是为了让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晚,睡了一个好觉,直到5点整才醒来。5点半闹钟响起,我终于能够清醒的翻身下床了。再见,失眠! …